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源于1951年国营三二〇厂(洪都机械厂)建厂初期的职工教育,前身是1956年成立的南昌四〇四业余工学院,历经多次更名,1988年更名为“南昌飞机制造公司工学院(简称:南飞工学院)”,2004年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改设为江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校的成长伴随着新中国第一架飞机、第一枚海防导弹的诞生,是一所拥有70余年红色血脉、航空特色和国防基因的全日制普通高等职业学校。中国工程院院士,强五飞机总设计师陆孝彭、K8飞机总设计师石屏曾先后担任过学校副校长和名誉校长。
2019年,学校积极响应国务院国资委、教育部等多部门《关于国有企业办教育医疗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国资发改革【2017】134号),以新《职业教育法》坚持职业教育多元办学为契机,由中国航空学会发起,和军工思波通航共同组建智田教育投资公司成为学校新的举办者,形成以公益办学为目的的混合所有制社会力量办学体制。中国航空学会将航空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实训基地、培训基地设置于学校,并成立以航空发动机专家、工程院院士甘晓华为主任委员,中国航空学会首席专家谭振亚等多位专家学者为委员的中国航空学会高质量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专家委员会,充分发挥学会平台优势,在具体实践中落实学会人才培养理念,更好地服务航空人才培养。
学校是教育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国防动员部批准的首批定向培养军士试点招生院校、国家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院校、人社部飞机维修项目“中国集训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全国应用型人才培养工程基地、航空工业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航空工业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江西省航空航天装备制造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江西省航空器制造维修与航务产教融合公共实训基地、江西省航空维修类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学校还是全国航空类“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教育部无人机协同创新中心、教育部飞机机电设备维修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和飞行器制造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基地、首批江西省教育系统工匠学院。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市、区征兵工作先进单位。
转制后,举办者积极改善学校的办学条件,强化学校的职业技能培养和社会培训技能提升。投资50亿建设南昌总部校区、抚州校区、江航南城实训基地(抚州南城机场),形成“三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围绕“三航一弹一核”(航空制造、航空维修、航空服务、导弹维修、核防护技术)的专业特色,形成航空国防特色鲜明,多专业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开设专业33个。学校重视提高职业素质技术技能、实践教学、实习实训能力建设,包括职业技能实习实训平台的软硬件建设及配套的双师型实践教师的职业能力鉴定和建设,统筹规划建设20个工程训练中心。学校现有专任教师944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教师194人,“双师型”教师占比60%。实施“院士”引领、“名师”牵头、“校师”施教、“匠师”实操、海外境外人才参与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在学会基地专家委员会的引领下,建立专业群建设多方参与机制,不断夯实师资力量。
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服务国防军工建设、低空经济与航空产业发展为定位,深化落实江西省“产业链现代化‘1269’行动计划”,坚持“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打造江航职院科创园和江航南城实训基地(抚州南城机场)产业园,聚集以江西长江通用航空有限公司、江西耕云航空科技有限公司、江西勤勇创力科技有限公司等低空经济产业为核心的优质产教深度融合集群,吸引全产业链企业入驻科创园和产业园,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学校深入了解企业实际生产和需求,提高教学质量和毕业生就业率,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真正形成“产、学、研”能力。
迈入新时代,学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航空报国、追求卓越”为己任,按照“以人为本、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创优”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办学思路,实行“依托航空、 融学于做、理实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把学校打造成一所航空、国防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技能型高水平航空高等职业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