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从体系结构、校企合作、考试招生制度、治理能力、三教改革、信息化等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领域方面对“提质培优”的内涵做了系统界定。《行动计划》...
近年来,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但当前高职人才培养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不对接,学习方式方法相对传统,师资力量薄弱,硬件条件与企业新技术不匹配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高职教育教学课程改革为切入点,...
高职教育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课程建设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保障。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应以“技能培养和岗位需求”为主要目标,要建立“职业能力培养”...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十三五”期间,我国产业转型升级速度加快,国际合作与交流日益频繁,社会急需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国际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纵观我国高职的课程改革,经历从“拿来主义”到进行“本土化”实践的过程。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相继引进了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课程,以及国际劳工组织MES、...
慕课(MOOC)自2012年以来以惊人的速度发展,得到全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我国也已成立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诞生了包括学堂在线在内的一批中文MOOC平台,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高校加盟edX或Coursera等国际MOOC平台并开设了若干门课程。...
课程是彰显职业教育特色的核心,也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关键。在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中,“选择性”似乎成了解开职业教育课程问题的“万能钥匙”。一些地方以选择性为指导进行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要求职业院校在培养方案中选修学分达到总学分的50%...
继上海高校思政课程转身课程思政改革之后,浙江省近日也提出推动高校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新理念和新要求。课程思政之主旨,是强调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纳入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内容。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绝不是简单的文字次序调换,...
“中高职衔接培养”指的是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联合一体化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目的是改变中高职教育两个阶段各成一体、互不沟通的现状,解决传统的中高职人才分段培养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其中,构建中高职衔接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相比国内一流本科院校,高职院校通识课程及教材的开发才刚刚起步,存在着不少问题。一些教材冠以通识的标签,实质上是传统教材的复制或修补、组合,有的纯粹开发成“十万个为什么”的科普教材。那么,高职的通识教材究竟要有什么味道?...